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荣誉资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安达市首创涂料制造有限公司
联 系 人:汪经理
联系电话:13845976995
固定电话:0455-7333314
Q   Q:535315366
黑龙江省安达市南九道街(孺子牛路136号)
  公司动态
宣德炉

话说“宣德炉”(上)
            贾文忠
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38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图1)”、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图2)”分别拍出166.1万元,掀起了宣炉热,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栏目,开播以上以收到上万张群众来信中要求鉴定的宣德炉照片,由于本人80年代曾研究过宣德炉2004年7月31日《鉴宝》栏目邀请我做为专家鉴定一件洒金宣德炉(图3),由于宣德炉广为大众收藏市场上相关普及资料并不多见,近日我也正在赶写一本小书,意在普及宣炉知识,今先借贵刊谈谈我对宣德炉的粗浅认识。
一、宣德炉文献
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曾接触过很多**抄家的各式宣德炉,逐对此有所爱,立即搜寻相关资料,但当时能见到的只有赵汝珍《古玩指南》。由于对此有所嗜好,故时常留意相关史料。1985年TW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十二期,发表了铜器专家张光远先生“大明宣德炉”一文,受此文启发又到处阅读相关文献,近十余年来将所有涉猎文献基本汇散。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三本《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宣德彝器谱》成书於明代宣德年间,目前所见均为传抄本,疑原为一书后经流传互相传抄,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即分出了不同的版本。另又有后人藏炉心得,如《沈氏宣炉小志》、《宣炉汇释》、《古玩指南》等,今人关于宣炉研究或文章等均出自这几本书的内容。TW巨光出版社出版、陈庆鸿主编、杨徵祥、黄圣文助编《大明宣德炉总论》将大多数与宣德炉相关的文献全面收录其中并配图说明,是一部研究宣德鼎难得的工具书。
如有志研究宣德炉者可参考以下书目:
《宣德鼎彝谱》是明代吕震撰,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於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由版本效多均为传抄本,主要有八卷本、二十卷本、三卷本。
《四库全书总目》《宣德鼎彝谱》(八卷)明吕震撰。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据说在宣德年间,有一位掌管铸造冶炼的太监,名叫吴诚,他曾与吕震等人一同嵬散编排此书,上贡给朝廷,此书并未流传,后来于谦在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当礼部祠曹(主祭官)时,才从吴诚那里得到副本,而文彭又向于谦的后人借来抄了一份。直到嘉靖年间,这一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宣德鼎彝谱》第一卷、第二卷为帝王的诏令告示、礼部所呈进的图谱以及工部议呈所需材料时的奏折;第三卷则记载了工部在申请供给物料时所上呈的一些折疏,以及这两部在商订各级地方政府,甚至武学、武成两殿祭祀时所使用鼎彝的种类名称;第四卷是记载太庙以及宫庭内苑间所使用的种类;第五卷则记载帝王下旨赏赐给南北二京衙门,或是天下名山胜景以至古迹的一些鼎彝名类,另载有工部铸造完成,及补铸完成时所呈奏折,以及皇帝所颁的一道褒扬令,亦并陈於卷帙间。第六、七、卷罗列了各种鼎彝名类,并加以详细订释,举凡某处的某项祭器是仿自那一个朝代的何种款式,其真际尺寸规格,卷中都一一加以具体说明。
《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明吕震撰,与《宣德鼎彝谱》内容其本相同为另一抄本,末收录《四库》中,内有八十三帧图,图后则有各种鼎彝说明。第一、二卷分别记载所奉的圣旨和命令,以及工部议呈所需物料的各道奏折;第三卷记载工部请求供给物料以及奏进图谱清册的各种折疏,与乾清宫所需的鼎彝名目;第四、五、六、七、八等五卷,则记载乾清宫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称;第九卷记载陈放在乾清宫及分给各郊坛祠庙的鼎彝名称种类;第十、十一两卷中,记载著陈放於坤宁宫及分赐各妃嫔的鼎彝名目;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五卷,则分别记载著圣旨赐给文武xxx的鼎彝名目;第十七卷载有补铸给佛、道二教的鼎彝名目;第十八、十九两卷,记载著司礼监奉旨补铸鼎彝的折疏,及所补铸的鼎彝名目;第二十卷则记载著工部铸冶告成,与补铸等二道折疏,以及圣上所颁赐的褒奖令一道,和补铸各器具的名目,不另附加图式。书前序为杨荣撰、书后有于谦撰后序。
《宣德彝器谱》(三卷)明吕棠撰。该书是明代工部尚书大臣吕棠,接奉圣旨所编排纂散的。上卷所记载的是所奉圣旨的内容及工部商议后奏请物料的各种奏疏,所需铸造炉鼎的**清册,进呈彝器表中乾清宫御用以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目;中卷记载乾清宫、坤宁宫的御用鼎彝,以及分赐给各王府、各嫔妃、和郊祀祭坛以及各祠庙的鼎彝名目;下卷则记载分赐给各衙门及佛道二教祠堂的鼎彝,其它款式的补铸鼎彝也一并记於此卷中。在每卷所载的器名后,分别置有各款的简略说明,最后一页题有两行小记,共计十七字,“司礼监臣张斌颁赐大明邓玉函抄此书录”。
《沈氏宣炉小志》佚名撰,庚午年(1930年)春天。书前有张寿龄题字:“戊辰之冬天
,涉园校勘印《宣炉图谱》既竟,又得《宣炉小志》旧抄本,首尾完善,於考订宣炉颇独到之处,且於炉色剖析尤当,不知作者是谁,不知作者何人,仅於结论有(沈氏子云),而其名又佚,殊可惜也,今涉园并印附入,他日得悉姓名,再补志之。庚午春张寿龄并志。”此文文字虽不长确有自己独到见解,并分为九部分(叙炉略旨)、(炉式)、(炉色)、(铜质)、(论新旧)、(论大小)、(火候)、(乳炉)、(结论),是玩炉者自身经验的一种总结。
《宣炉博论》项子京(元汴)撰,原为《宣德鼎彝谱.卷末.宣炉博论》,为宣德鼎彝谱跋文近2千字。
《宣炉汇释》十二卷、仁和.邵锐茗生撰。书前有序“昔杜茶村尝恨宣炉独无专**载,虽图谱有三,而八卷仅传,其图且轶,俗子臆遂多耳食;癸亥戊辰家大人迭得廿卷、三卷二谱,绘录稍精,真赝不辨。其他散见记录者,要皆零篇碎简,略具一斑;锐好古成疑,趋庭习训,独於宣炉别有痂嗜,课余之暇随侍,安车放观列肆,每逢妙制,辄复易归,十稔以还,得炉半百,曾寓目者,更数倍焉,耽玩既深,真伪略识,尝概夫宣炉之难得而易失,难完而易毁也,又概夫三年以后所铸之谱录无存,传记阙如也。因趁闲居,撰成专散,综核名真,则采众云,论别精粗,亦纾已见,道历试之所经,备考藏之作的,更将内府及诸家所藏真仿各炉,择其款式特异者,各为图说,附之卷尾,续前谱之不详,启昔贤所末发,留真此日,重范他年,全书都五万字,分十二编,名之曰(宣炉汇释),爬罗虽力,谫陋犹凭,隐器秘文,恐多弱轶,风雅鸿达,倘有感於声气,竞辑完书,则此《释》之印,清当嚆矢,匪惟炉学之光,抑亦锐之幸也。作叙曰。”全书共分十二卷,第一篇释铸、第二篇释鼎彝、第三篇释耳边口足、第四篇释款、第五篇释色(附声)、第六篇释他器、第七篇释宣厄、第八篇释仿宣、第九篇释藏玩、第十篇释谱录、第十一篇释闻见、第十二篇附录。
《烧烧新语》清吴融撰,32篇、作于乾隆十二年,抄录于王世襄《锦灰二堆》
《古玩指南》(宣德炉)赵汝珍撰。第六章宣炉,第一节宣炉概述、第二节宣炉何以必炼、第三节宣炉之仿制、第四节宣炉之伪制。第九章宣德炉谱辨,第十四章杂辨。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三卷第八期1985年11月。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鉴金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八卷第一、二期1990年4月5日。
《故宫历代香具图录》陈擎光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年1月出版。
《大明宣德炉总论》陈庆鸿著,巨光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
《双清藏炉》黄光男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  
《香薰香炉暖炉》林博佑主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
二、宣德炉由来
香炉的出现代表了生活与文化结合,从焚香来驱蚊虫避秽,发展使用专用炉具,渐发展到炉具上造型争奇斗艳这是一种文化的基垫和孕育所产生出来的。中国人在室内焚香使自战国或更早,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香炉中最著名的是“博山炉”,自汉代起历代均有各式各样的香炉出来,金、银、铜、铁、瓷、石等等。
古人爱闻气味,汉代宫中的“博山炉”即为香炉之始,在此炉中燃焚香料,即见青烟由盖孔栩栩上升,香气四溢,如通神明,大爽身心兼驱蚊虫。宣德炉应承此俗,并以作郊坛,太庙及内廷祭祀焚香的礼器为主。自明清以来,不论庙宇及民间古老厅堂供案上,到处却有大小香炉陈设,使得中国古代的铜器仅剩这唯一的真际效用了。
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年)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收到泰国王刺迦霭纳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即于三月初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等xxx,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
三、宣德炉样式
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窑瓷器中,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炉、鹤、鬲、簋、甫甚至几形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这些是鼎彝后来世见以炉为多,所以只称“宣德炉”,其真并非都是炉,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宣炉还包括鼎 鬲、甫等形状,然而真正值得观赏收藏的炉,却只有二、三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鼎炉、彝炉、鬲炉、敦炉、乳炉、钵炉、筒炉等样式。宣炉即然都是深具法度的佳作,何以真正为人称道的只有二三十种?这是因为当时宣炉的铸制,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祭祀神明的炉,往往因应其奉祀对象而特殊的形制,虽然款式精巧,却因为铸制花样的繁复及单一用途的性质,而缺乏放诸四海毕准的美感;至於内府供使及赏赐臣下的炉,样式都极为单纯,反而显得自然下妙,呈现出洗练的抽象风格,值得再四玩味。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篇鼓腹,三钝锥形真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最常见的有:1.蚰龙耳(图4)2.双鱼耳(图5) 3.朝天耳(图6)4.桥耳炉(图7)5.狮头炉(图8)6.素园鼎(图9)7.戟耳炉(图10)8.钵盂炉(图11)9.压经炉(图12)10.竹节炉(图13)11.法盏炉(图14)12.象首炉(图15)13.法桶炉(图16)14.夔龙耳(图17)15.朝冠耳(图18)16.鼓墩炉(图19)17.索耳炉(图20)18橘囊炉(图21)19四方炉(图22)20花式炉(图23 )。
四、宣德炉数量
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五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写意,除对有关铸制的xxx封赏外,宣宗在十二月一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竟在万件之上,到宣德四年才造完成。若除去乐器,兵器等外其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1万8千件。
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甚至各地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遇不可求的珍品,竟然失落得无踪可寻。有学者怀疑台北故宫从北京故宫带过去的仅有的四件也有疑问。
《宣炉汇释》中经宣德炉历来经历的灾难分为十种厄,1、即烧班厄:嘉靖、隆度年间以前,当时崇尚烧斑,所以真正宣炉被重新烧斑。2、本色厄:嘉靖、隆庆之后,又重新推重本色,又将传世宣炉烧斑及包浆悉数去除,重新制作藏金色等铜炉本色。3、磨新厄:万历、天启年间过份追求铜质显露,所以竞相将真炉磨治一新。4、嵌款厄:宣德炉的样炉及无款炉,有许多是美妙的真品,后人取得后便凿空底部嵌入炉款。5、凿款厄:将无款的炉,加凿伪款,以便增价牟利。这种除宣德款外还有伪制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6、崇祯铸钱厄:《烈皇小识》卷六载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其中包括上古三代铜器及宣德年间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7、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大量收购青铜器包括宣德炉,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观,古玩商人竟相把旧宣炉磨成新炉,以博买家青睐。8、敷色厄:为迎合各时期鉴赏家对宣德炉的审美追求,狡猾的商人将磨新的各款炉,或是色皮剥蚀的旧炉,重新敷上潮流色皮,使得真面日被遮掩。9、凿底厄:宣炉珍品重量与黄金相同,一些世俗人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样化验,使炉留下了凿痕。10、配环厄:宣炉的兽耳,大多衔有铜环,流传到后世很少有完整的,后配之环大多成色不同,有些装配时无意间伤了炉腹或兽耳。除此十恶以外,宣德炉近代还受抗美援朝、**、大炼钢铁、文化大**等影响,所以500年来至今真的宣德炉是如此罕有可贵.

================================

话说“宣德炉”(下)
            贾文忠五、宣德炉的制作工艺
宣德炉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主要以“风磨铜”及锌、锡等合金原料,也有听说说是金银等33种贵重金属矿物制成,但明代《宣德鼎彝谱》等书中并没有记载,只是清代以来的书中有所见闻。“风磨铜”及合金原料经经十二炼,最少也得六炼才可铸器,因此每斤铜液烧到十二炼时,只剩四两精铜了,采用失蜡法铸造,后又经杨木炭磨光处理,经工匠精心做色,使它更加完美,所以铸出的宣炉铜质也就特别精美有珠宝的光彩手头份量重。
六、宣德炉颜色
宣德炉本身端丽无俦、浑样天成的色皮,才是令诸家赏玩时擎为天人的主因。昌襄《宣德炉哥注》: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谈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德炉的色皮,可谓变化万端光是著斑色便有:葡萄朱砂斑如铜绿色、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枣红色、桑椹色、猪肝色、翡翠绿色、茶叶末色、水银古色、藏经纸色、土古色及鎏金、渗金、洒金等。造成这些不同的色泽,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精工料染制出来的。其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有的像使全器贴附一层梨皮,或像包裹一层粟壳,除此以外还有镶嵌金银或鉴金渗银的。铸工逐件黄时染制,将宣炉本色完全包裹起来,器表便覆盖一层坚真入里的“皮色”,最后打上一层白蜡罩护并使其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便告完成。即使用利刃去剔它,也不容易利脱皮色,同时铜体本身隐藏在皮色之内,未与空气或水气接触,也就不会有生铜锈及铜器病的顾虑。
文献中有很多古人称美宣炉炉色的文辞。
如项元汴《宣炉博论》说:宣德铜炉将宝石般的锋芒内敛其中,只现出温润如珠玉般的光泽,虽是谈雅庄穆,而其中玉粒金屑的采饰,则在炉身的肤理间隐隐呈现,仿佛融雪时的冬日清晨,或是夜晚的雪光一般,晶莹柔润,映照四方的光华,绝非其他的鼎彝所可以比拟的。
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宣炉中只有颜色是一般炉品所伪造不来的,炉色看来黯淡无奇,但是却隐隐透出奇幻的光彩,仿佛是柔腻而肤触的活物般,如果逼近来看,好像是肌肤一样的鲜活,若用温火烧炼,炉色就会幻化成绚烂多变的色彩;如果是伪制炉,外表看来虽然光彩夺目,但是真际铜质的肤理却是乾槁而缺乏柔润的光泽。
昌襄《宣炉哥》说:宣德铜炉最奇妙的地方在於颜色,伪制的色皮外表炫眼夺目,真正炉色却是揉纳於铜质中,从黯淡的表皮内发出奇特的光芒,就像是女子鲜嫩的肌肤一样,柔软细腻似可捏掐。……本色较淡的铜炉,是属於晚期所烧的炉色,此时铸炉已经纯粹是利用铜的本质来烧练炉色,所以炉色愈是浅谈,反而愈能显现出铜质的精采。
沈氏《宣炉小志》说:炉色虽然有青赤白黑等的分别,真际上铜质只有青、黄、赤三种颜色,而没有黑、白这两种颜色,那种炉身纯黑,俗称“黑漆古” 的颜色,是由青、红两种颜色的铜,经过长久的烧炼所结合而成的新颜色。白色则本属於黄铜色,愈经过烧练而颜色愈谈,看起来十分的古雅庄穆。炉色是依铜质而定,铜质匀嫩者虽佳,若颜色与铜质不合时,一经火练就变化;铜质纯净者虽属上乘,如果铜质和炉色不能相合时,长时期地用火功烧炼,反而更道致色泽枯死。这是因为铜质与炉色是息息相关的,伪制的铜炉因为色皮掩盖了铜的本质,所以由色泽的死沉或是鲜活来区分,就非常的清楚了。(粟皮色)、(茄皮色)这两种颜色铜液中掺入了三分铅;(棠梨色)在铜液中掺入了五分铅;(褐色)、(藏经纸色) 两种分别掺入铅三、四分之间。以上各种铜炉,都必须等到铜质炼得非常精致时候,才会显出光润的色泽。
《宣炉汇释》还将宣德炉颜色分别诠释,大约有三十种:(斑色方面) 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朱砂斑、黑漆古斑、葡萄斑,(皮色方面)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珊瑚色、杏**、蜡茶色、粟壳色、棠梨色、秋白梨色、骆色、褐色、善鱼**、藏金色、绿色、鹦羽绿、秋葵花色、茶叶末色、蟹壳青、水银古色、鸡皮色、覆于色等等。具体那种颜色为尚品各家说法不一。
七、宣德炉的铭款
大多数宣德炉款铸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几炉的一侧,极少有在内底正中。铭款均为阳文,其字体据《图谱》摹传有二种,其一是小篆铭款,有单字作“宣”或再加框的,有二字直书作“宣德”或加框的,有四字直书作“宣德年制”也有四字作一行的,其二是用欧阳询体楷书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有一行直写的,有一行横写的,而绝大多数为长方印款三行六字排列(图5)。
铭款不论是小篆或楷到式的“德”字,其中的“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由此德字的省笔特徵征,也被引为鉴定真伪宣德炉的凭据之一。
如何辨制识印款真伪,是所有玩家的难题,因为并非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即为宣德皇帝所铸炉。这是广大玩家的共识。《宣炉汇释》中记载了二十九种款样可提供大家参考。分为一、二、三、四、六、八、十、十二、十六字款(图6),还有蟠螭款、太极款、圆花款、嵌款、李澄德款、且闲主人款等。
八、宣德炉仿品
宣宗虽在前后一年间敕令工部铸制了大量的宣德炉,但当时分赐到皇宫之外者不过几千件,有些还不是炉,而被赐的对象都是王公文武大臣、官府衙门,以及各地有名佛寺道观。此后自然还有臣属会因功受到赐炉,但一般小官仕绅,以至民间大户,却是风闻而难得一见。于是一些原来主管过司铸的xxx们为谋私利将那些解散了的铸造工匠重新召散起来,按照当年铸造工艺仿制,抛售于民间,从此开民间仿制之凤。当时原工部侍郎吴邦佐仿铸的宣炉最为著名,可与宣德三年铸造的正宗宣德炉媲美,但这绝不能列为真宣炉。
据晚明天启时(1626年)项子京的《宣炉博论》称,当时真正的宣炉绝少,赝品到处都是,或者十炉九伪,所以真炉可价比氏壁。在万历末年(约1614年前后)南京甘文堂,能仿铸一种猪肝色的乳足炉极佳,另一位比甘氏不差的是苏州周文甫,饥仿铸鱼耳及蛐耳两种炉,他晚年所铸者已以与真器相差一等,当时亦被人搜购一空,价钱可达真炉的一半。清代以来,民间普通存在造伪者到处都有。经常能见到的还有正德、景泰、崇祯、康熙、雍正等年款的炉制做也很精细。
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对炉的衷爱,还出现了大批文人私家铸制炉,其款式质色也称得上是佳品。如: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宝鼎、赏心、清玩、王旭、杲竹山房、乾清宫、正德年制、松月侣、杏朴斋清正主人等等上百种之多。
九、宣德炉的鉴别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以来几百年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下,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正宗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难怪有些专家说,距今几个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500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真让人废解。我认为真宣德炉的鉴别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所列的117种样式,古朴典雅,追求纯朴美。2、铜质要精,当时是用“风磨铜”经过六至十二炼,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敦真而厚重所以手感非常重。3、铭款要清楚,结构严谨,字体规整,与《宣德鼎彝图谱》所载相辅。4、外表色泽要美观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介绍的颜色,鎏金或洒金宣炉金水很厚,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5、外表包浆要古朴,给人以珠光宝器的感觉。
十、养炉
收藏宣德炉,主要欣赏的就是造型和幽雅铜色,龙以不着纤尘,润译如**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种颜色的产生主要以铜质的含量不同而展现的色彩不同得到收藏者推崇。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撰文,提出一种看法,他认为铜炉的美包可以经过炭墼烧热,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烧炉者正是在添炭培灰,巾围帕衷,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王先生介绍了《烧炉新语》共32篇,篇名如下:炉说,论铜色不可制,急火烧炼法,制造烧炉具法,打磨香炉法,烧练方砖法,制造砂法,洗油头发法,急火烧炉分上中下三法,论红藏金结雾法,论水乍白结雾法,论墨漆古结雾法,论水查白结雾法,论秋葵结雾,论黄藏金结雾法,论蟹壳青结雾法,论苹果绿结雾法,论藏锦色结雾法,论铜质老嫩难结法,做橘皮炉法,打磨橘皮糙熟法,退炉法,煮花纹炉法,论各炉款式结法,揩抹香炉法,论炉清水做色之辨,论北铸假色难成,下炉色免磨法,制造养炎罩式法,打炭墼法,洗除斑点法。此文收录在王先生《绵灰二堆》中。
宣德炉收藏很有讲就,必须经常把玩,不能放在潮湿的房间,保持室内清洁十分重要,空气污染的地方宣炉也容易生锈,把玩香炉手中不能有油渍和污渍最好带上纯棉手套,宣德炉为陈设品不应长期放在裹盒内保存。为广大爱好者了解宣德炉,借此献陋,以望得到更多同好关注共同探讨其真假之迷。



明代宣德铜香炉真伪辩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明初宣宗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之类。当时宣宗皇帝是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后来遂扩大为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之用。
中国的香炉(焚香之炉)究竟始于何时,比较多的说法是汉代。那时,佛教的传入对香炉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礼佛有焚香之举,乃制香炉。从屡见的自汉墓中出土的博山炉可以认为是中国香炉的始祖。博山炉有铜铸的,也有陶制的,在炉中点燃香料,青烟在盖的孔洞中袅袅飘出,香气四溢,如通神明,爽身心,驱蚊虫。明代的宣德香炉即承此俗。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他在明太祖创业的基础上,使原来严密的政策略趋向平稳,权利则更为散中,并真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宣德六年,他命郑和七次下西洋,更进一步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各种工艺品的生产制造亦出现了百花争放的局面,闻名遐迩的宣德炉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宣德香炉的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的珍贵。据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共得5000只,以后即封炉不铸。数百年沧桑,至今的宣德炉的存世量更是凤毛麟角,稀若星辰了。90年代以来,宣德炉继宜兴紫砂壶后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新宠。TW、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各国的收藏家竞相下价收藏,其珍品现今每只的价格已可达十余万元至数十万元之巨,可以说比六七十年代价格上涨了千倍。
宣德铜香炉的选料之精,可谓是历史铜制品中的极端。据明史载:宣德初南方暹罗国献风磨铜斤,盖风磨铜质量极优,加入了金银等30余种贵金属,反复冶炼4~12次后制成。宣德炉铸造后珠光宝气,晶莹温润,同时还有用赤金640两,白银2080两作铜装饰的生金、镶嵌、鎏金银之用,其他如番硇砂、紫碓石、紫矿石、胭脂石等十余种材料作铜的地子的颜色。因此它的色彩丰富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历经数百年后,炉的外壁构成了厚厚的一层自然包浆更加美丽动人。
宣德铜香炉的造型古朴庄重,做工精致,亦是继商周青铜器之后我国铸造工艺中的极端。宣德炉采用当时先进的失蜡法铸成,经过打磨后找不出拼模和铸口的痕迹。炉分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而炉身素光不作纹饰,使之尽现宣德炉美丽古朴的铜色和庄重的造型。也有少量的宣德炉在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谓之生金,熠熠生辉,金块大小相间,小者呈星点状,大者如片状,如金色的“雨雪”交加,都丽豪华。炉足有圈足、圆乳形三足、方圆形四足等,形式多样,因炉身而异。炉壁厚重,手感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宣德铜香炉的款式规范,端庄。其款多落于炉外底,为“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长方形阴文款,作六字二排或六字三排,字体秀丽,有晋唐遗风,宣德的“德”字右侧中间少一划,是该揩款的特色。此外亦有“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的篆款,皆以小篆出之,字型有王莽(东汉)“悬针篆”的特色。
宣德铜炉名冠天下,嗣后多有仿制。有当代仿、明中期仿、明末至清早期仿、清末民初仿和现代仿等几类,他们各自的特点如下。
   1、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散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而且楷书、篆书并用。
   3、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4、清晚期至**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在北京前门大街一带就有专门伪造宣德炉的店铺,打磨厂东大市炭儿胡同有专铸宣德炉的作坊,作成后做旧、涂色、上蜡,以此牟利,往往借道上海向外推销,亦有销至蒙古地区,但做工粗糙,炉胎薄,铜质差,多砂孔。
   5、现代仿。有三种情况,一是采用江南一带以黄杂铜翻砂铸成,粗劣至极,炉身不加纹饰,双耳上翘如桥形,体轻薄而多砂眼。二是采用现代的失蜡法浇铸技术,此类仿品可以说在造型、重量上与真品相伯仲,但细看铜的质地、皮壳、包浆、打磨的光洁度等,两者差异就大了。现代仿品用的是电解铜,色紫红,手抚之而无细糯之感,唯苯而已,且仍生涩浅薄,在打磨方面现代大多借助抛光机械,由于转速太快,光泽过分的激烈,“火气”亦大。
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一般均作真品论,价下。明末清初仿品的价格目前亦达2至3万元(人民币),至于清末**和现代的仿品则价低廉,不为藏家所取。
尊敬的用户,本站近期可能会发布与“游民星空”有关的新闻与咨询,请您保持关注!友情链接:2015年起 我省中考将考安全和心理知识
上一篇: 真石漆的市场现状 下一篇: 四川省质监局发布2014年3季度乳胶漆产品质量抽查结果

Copyright © 2013-2015 adsctl.COM 安达市首创涂料制造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安达市南九道街(孺子牛路136号)  联系电话:0451-7333314  电话:13845976995
技术支持:妙搜网络  备案号:黑ICP备20000620号-2